冷門絕學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為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作出“社科大要成為傳承絕學、培養絕學優秀人才的重鎮”重要部署。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社科大”)黨委聞令而動,迅速響應,根據冷門絕學的學科特征、發展規律,結合優勢特色資源,協同國內外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適時組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冷門絕學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2024年1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高翔與副院長彭金輝共同為研究院揭牌;12月7日,冷門絕學研究院學科建設研討會暨成員聘任大會順利召開。據了解,研究院將致力于開辟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創新試驗田,建設富有時代精神的冷門絕學專業人才培養新高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張政文表示,冷門絕學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諸多挑戰,特別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為進一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傳承發展冷門絕學,在院黨組的統籌謀劃下,社科大深度整合院內外相關領域學術資源,啟動了冷門絕學高端人才培養工作,為形成“本—碩—博—博后”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格局而積極努力。研究院的成立以及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正是深刻領會、貫徹落實院黨組重要批示要求的具體舉措。
培養富有時代精神的冷門絕學后備人才
滿學、簡帛學、突厥學、亞述學與埃及學、古典學……這些學科領域由于具有研究難度大、專業性強等特點,與傳統學科相比顯得愈發“高冷”,但它們卻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冷門絕學自主知識體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2024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扶持“絕學”、冷門學科發展的意見(試行)》正式頒布。該意見提出,采取“一人一策”“一學科一策”的方式,對相關學科給予特殊扶持和傾斜性保護,確保有人做、有傳承。
創榛辟莽,來之不易。2024年3月,研究院籌備工作正式啟動。歷經近一年籌備,研究院深入貫徹院黨組決策部署,把加強學科建設作為研究院發展的“當頭炮”“牛鼻子”,形成以滿學、簡帛學、突厥學、亞述學與埃及學、古典學為主干的系統學科布局,組建學術委員會和各研究中心,搭建起研究院的“四梁八柱”,完成“滿學”自設二級學科的申報工作,率先啟動滿學方向碩、博士招生工作,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邁出堅實步伐。從組織架構到運行機制,從課程設計到教材編寫,從師資隊伍到人才培養……科學合理的規劃,有條不紊的推進,統籌協調各協同單位,合作落實具體部署,一幅決心培養冷門學科高端人才、振興“絕學”的學術藍圖逐漸繪就。
冷門絕學是銘刻中國歷史、凝聚中國精神、傳承中國文脈的學科,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支柱。張政文表示,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冷門絕學,是國家展現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需要,關乎文化血脈賡續、文化建設戰略全局和民族復興偉業,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研究院將切實加強冷門絕學專業后備人才培養、學術研究以及學科建設,開創冷門絕學育人、研究新格局。社科大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冷門絕學自主知識體系,為開創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冷門絕學中國學派奠定堅實基礎,肩負起冷門絕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培養傳承冷門絕學的高級專門人才是研究院的中心工作。”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朱昌榮向記者表示,在“科教融合”的辦學體系中,要充分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主導作用,緊緊依靠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人才資源和學術資源,充分利用社科大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領域的辦學功能,推動冷門絕學人才隊伍建設。
“協同”與“創新”是研究院建設的兩個關鍵詞。研究院一方面強化社科大與中國歷史研究院等院內各研究單位的科教協同,做到了“內部協同”;另一方面強化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人才培養單位的協作協同,實現了“外部協同”。對此,朱昌榮說,只有真正協同,才能聚集國內冷門絕學的教育與學術精銳力量,真正把研究院打造成為國家急需、世界一流、貢獻突出的頂尖育人基地和一流學術重鎮。
創新是學科發展的動力與目標,如何實現冷門絕學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創新,是研究院成立之初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研究院執行院長、社科大校長助理展龍說,研究院將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研究院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新形態,打造學校科教融合的試點和特區。通過教育教學體系的創新,構建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一體化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協同院內外各單位的學術資源,形成有組織的創新性、協同性學術育人運行機制與管理模式,產出原創性、標志性、引領性的優秀人才培養機制與學術研究成果。通過推進跨學科團隊建設,有組織開展多學科人才培養,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研究院是社科大與中國歷史研究院共同承建的跨學科、綜合性科教融合機構,中國歷史研究院調動院內專家,派出骨干力量,積極支持研究院的籌備和建設工作,深度參與到社科大冷門絕學學科建設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社科大歷史學院院長李國強表示,在院黨組、校黨委特殊政策支持下,歷史學院按照“科教融合”戰略部署,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以院校聯動為抓手,以冷門絕學為驅動,全方位促進科研資源和教學資源有效銜接。
篤定前行,不懈耕耘。為進一步推進社科大科教融合戰略,持續推動冷門絕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文化傳承,研究院不斷強化與中國歷史研究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等院內研究單位以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人才培養單位的科教協同,聚集國內冷門絕學的教育與學術精銳力量,創建以研究院為發起者和引領者的全國冷門絕學科教聯盟。據悉,該聯盟將采取聯盟會員邀請制,旨在秉承“冷學不冷,絕學有繼”的共同精神原點,致力于構建科教資源開放共享、專家學者協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
2024年12月7日,在研究院學科建設研討會暨聘任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原所長卜憲群,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朝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李大龍等13位專家獲聘研究院學術委員。滿學研究中心、簡帛學研究中心、突厥學研究中心、亞述學與埃及學研究中心和古典學研究中心是研究院設立的五個研究中心,每個中心設主任1名、副主任1名、成員若干名。朱昌榮為各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和導師頒發了聘書。接過沉甸甸的聘書,老師們深感重任在肩,表示將致力于培養冷門絕學高級后備人才,推動冷門絕學人才隊伍建設,為開創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冷門絕學中國學派貢獻力量。
滿學是以滿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文獻資料的科學研究和教學為中心,包括滿通古斯諸民族語言文化研究為對象的學問。我國的滿學同漢學、藏學、蒙古學合稱四大顯學, 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學科與學術熱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中國滿學不斷走向輝煌,取得鼓舞人心的巨大成就,從而發揮了學術引領性和權威性,占領了學術制高點,體現出學術話語權。其中,就包括在國內出版和發表的數量可觀的優秀著作和論文,以及用英文、日文、韓文先后在國外刊發的相當數量的優秀科研成果。與此同時,在過去45年時間里,我國滿學界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優秀人才,還組建了老中青相結合的強勢科研團隊。研究院滿學研究中心主任朝克表示,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院領導和各相關部門對我國滿學研究事業高度重視。根據院領導指示精神,我們這兩年還撰寫完成《滿語研究》《清代滿語言文字研究概論》《無圈點滿文》《滿文文獻選讀》《實用滿語會話》五部新時代滿學高端人才培養系列教材。與此同時,該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學者還先后撰寫完成國外滿文文獻資料整理系列成果,其中包括《歐洲滿文文獻總目錄提要》《俄羅斯滿文文獻總目錄提要》《俄羅斯滿文珍稀文件釋錄》《清代西方滿語文研究概述》等。所有這些努力,為社科大滿學研究中心的滿語文教學及滿學高端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了解到,由朝克領銜編撰完成的五本系列滿語言文字及文獻資料研究教材,將于近期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探索構建新時代特色滿語教材體系的具體實踐,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滿語教材的新水平、新高度、新突破。
突厥學與滿學、蒙古學共同組成了阿爾泰學,突厥學的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現實研究兩個方面。研究院突厥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大龍認為,突厥學的基礎研究既要包括東突厥汗國、西突厥汗國、后東突厥汗國以及突厥人歷史研究,又應該包括鐵勒系統汗國,如薛延陀、回紇等的歷史,以及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支語言文字和歷史文化的研究。在他看來,當前突厥學研究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人才隊伍急需加強培養和整合,二是傳統的北疆歷史話語體系面臨著來自“內亞”史觀及“新清史”的挑戰,需要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這些都導致突厥學研究滯后,相關知識普及欠缺。突厥學研究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時,將對我國突厥學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對于古典學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學術特色、發展方向和擬開展活動等內容,研究院古典學研究中心主任呂厚量告訴記者,古典學研究應當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古典時代歐亞大陸地區的東西交通史研究、古代華夏地區與希臘羅馬世界的文化比較研究等課題,應當成為本研究中心的關注重點與學術特色。而在傳統的西方古典學領域,研究中心設計的課題、推出的成果也理應在尊重古典學本身的學術規律與國際規范的前提下,反映中國學界對古典世界若干重要現象、重大問題的獨特見解與看法,彰顯中國特色,為世界各國家、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貢獻屬于中國學者的一分力量。
與古典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學術價值等方面都存在密切聯系和互補性的簡帛學專注研究作為文獻載體的簡帛實物,以及簡帛上所承載的文字、思想等內容。“將簡帛學納入研究院要重點發展的學科,并作為先期設立的五個研究中心之一,體現了院黨組對簡帛學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我院簡帛學過往成績的充分肯定。”研究院簡帛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群說,我們將在充分利用我院已有簡帛學良好底子的基礎上,立足我院,放眼全國,面向世界,通過做好研究規劃和頂層設計,引進優秀領軍人才,充實完善研究梯隊,提升優化《簡帛研究》《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等重點刊物,創辦全國性簡帛學研究聯盟和品牌國際學術會議等多種方式,力爭把簡帛學研究中心打造成為全國簡帛學研究重鎮、中國歷史研究院統籌指導全國的重要平臺、對外展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
除了滿學、突厥學、古典學、簡帛學研究中心,社科大還成立了亞述學與埃及學研究中心。亞述學與埃及學研究中心是國內第一個直接以亞述學和埃及學研究命名的機構,顯示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加強冷門學科建設的決心和魄力。據了解,目前,亞述學、埃及學研究者分布在國內多所高校,總體人數各為20人左右。這些學者掌握多種古代西亞楔形文字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追蹤國際學術前沿。尤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展埃及考古,更是給中國埃及學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但是,研究院亞述學與埃及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健表示,當前亞述學、埃及學的學科發展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其中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為研究人員數量少、學科學習和研究難度大、成果產出周期長、研究主題分散等。“相信借助冷門絕學協同創新研究院這個平臺,一定能夠解決當前亞述學和埃及學學科發展面臨的問題,完成老一輩學者加強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促進不同文明交流的期許,并培養出一批能夠走向世界學科前沿,進而引領國際亞述學、埃及學的學者。”劉健說。
從五個研究中心負責人的采訪中,記者深刻體會到研究院成立的重要學術意義、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冷門絕學,是國家展現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需要,關乎文化血脈賡續、文化戰略全局和民族復興偉業。受訪者一致表示,未來要全面落實院黨組關于振興冷門絕學的決策部署,協同國內外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切實加強冷門絕學專業后備人才培養、學術研究以及學科建設,把研究院早日打造成為傳承絕學、培養絕學優秀人才的重鎮。
真正坐住冷門絕學的冷板凳
研究院堅持“科教融合”育人模式,緊緊依靠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資源,充分利用社科大的教育資源,培養傳承滿學、簡帛學、突厥學、亞述學與埃及學、古典學等冷門后備人才。2024年以來,研究院啟動了這五個方向的碩、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目前,2024級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新生已經入學。他們將系統學習滿語、簡帛學概論、西夏學概論、邊疆學概論、古希臘文、古拉丁文、古文字學、金文選讀與書寫、璽印與印章等近30門核心課程,既有少數民族的歷史語言,又有交叉學科與學術前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冷門絕學課程矩陣。
展龍向記者介紹,近兩年,社科大歷史學院引進了多位西夏學、科技考古等冷門絕學相關專業的優秀青年教師,同時通過制度創新,在滿學、簡帛學、埃及學、突厥學、古典學等重點學科招收7名師資博士后,進一步優化了師資年齡與專業結構,實現了師資隊伍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環。
入站博士后烏日其木格的研究方向為滿學,她對未來的絕學研究教學充滿期待,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教學與研究,有力推進滿文古籍文獻研究,為冷門絕學學科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以及理論體系建設作出貢獻。
“近期,研究院邀請來自劍橋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10多名冷門絕學方面的泰斗和專家為我們講學,通過參加冷門絕學學術講壇以及全國冷門絕學高級研修班等活動,學生們能夠更多參與到學術交流和調研中,我們的學術專業素養和研究視野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拓展。”研究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丁子嘉說。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學術交流平臺的建設。研究院集中精力創辦的《冷門絕學研究》秉承“繼絕啟新,以古鑒今”的辦刊宗旨,聚焦文化價值獨特、學術門檻很高、研究難度極大、研究群體很小甚至后繼無人的瀕危學科,為學界同仁營造高端的學術園地。展龍介紹說,《冷門絕學研究》堅持“兩個并重,三個突出”的原則,即中國史與世界史并重、歷史研究與現實意義并重,突出跨學科研究、突出創新性、突出文明交流互鑒。特別鼓勵發表小眾領域、冷門話題、垂直細分的學術佳作,以期為推動冷門絕學研究與發展貢獻力量。記者了解到,《冷門絕學研究》常設“滿學研究”“簡帛學研究”“突厥學研究”“亞述學與埃及學研究”“古典學研究”等研究專欄,不定期設置“冷門絕學學術資訊”等欄目,選題范圍涵蓋了語言文字理解、文獻文本復原以及與各專欄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刊物將于2025年上半年出版創刊號。
“目前,研究院的工作還處于規模草創、篳路藍縷階段,與黨中央發展冷門絕學的戰略部署相比,與院黨組的指示要求相比,與當前國內外的學術潮流、前沿成果相比,工作還存在不小差距。”朱昌榮表示,未來研究院將充實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選優配強人才隊伍,加快教材、課程、期刊建設,陸續增設契丹學、吐蕃學、西夏學等專業方向,著力提升冷門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輻射度。同時,積極與海內外、院內外機構平臺開展深度合作,將研究院建設成為引領全國冷門絕學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育人科研高地。
讓冷門不冷,首先就要讓從事冷門的人心不冷,讓他們安下心、沉住氣攻堅克難,使冷門絕學研究后繼有人、傳承有序、人盡其才。對此,朱昌榮表示,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和學術發展前沿,研究院將充實學科設置、組織攻關團隊,打通學術研究、課程教學、建言資政各環節,在績效考核、課程設置、學生培養、職稱評審、評獎評優、成果認定、課題管理、出版資助等方面給予在冷門絕學領域具有較高造詣的青年人才穩定支持和可靠保障,使他們坐得住冷板凳、下得起苦功夫、出得了大成果。
“我們做冷門絕學研究,不是要做皓首窮經的短饤之學、發曲高和寡的晦澀之論,不能埋首故紙、不問世事,要立足‘國之大者’,立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確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朱昌榮提出,應通過扎實深入的學理研究,把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理論創造、政治智慧、實踐經驗充分發掘和提煉出來,并以開設課程、編修教材等方式進行科學系統的闡釋和轉化,推出一大批人民群眾記得住、信得過、用得上的學術和文化成果,讓冷門絕學研究致用于當世,有資于治道,讓那些歷久彌新的經國大典、治世良策拂去歷史塵埃,重煥時代華彩。
“根據邊疆學、民族學、各冷門絕學的學科特點以及人才培養規律,我們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一批高水準的實習實訓基地,通過與考古工地、博物館等相關單位合作,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展龍補充道。
張政文表示,冷門絕學研究是世界性課題,絕不能孤芳自賞、自娛自樂,必須在會通中外的寬廣視野中,通過深入的文明交流互鑒,激發文化生命力與創造力。研究院將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加強與海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協作,推動冷門絕學的國際化進程,不斷擴大冷門絕學研究的“朋友圈”,積極構建學術共同體,主動設置議題、拓展合作、引導風氣、凝聚共識,發出更加清晰、更有尊嚴的學術正聲。
冷門學科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絕學人才的培養需要久久為功。“讓冷門不冷,絕學不絕”是時代的呼喚,搶救更多瀕危學科,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價值是研究院義不容辭的時代使命。正如社科大的校歌歌詞,“開始就是永遠,現在就在路上”,研究院對于冷門絕學的研究探索與人才培養亦是如此。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社科院專刊總第7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