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唯航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重大命題,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意味著要擺脫外來觀念的束縛,在精神上站起來、強起來,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走自己的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標識,就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以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為基礎,推進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當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精神獨立性
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是長期以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獨立自主的精髓要義,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作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在新時代條件下對獨立自主重要思想的創新發展,是在實踐基礎上的重大理論創新。
回顧黨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飽受教條主義之苦。在事關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重大事件中,不能夠獨立自主地做出真正屬于自己的選擇,也不懂得獨立自主對于中國革命、對于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意義,從而付出了血的代價。獨立自主是在血與火的革命實踐中鍛造出來的,是革命實踐和現實形勢所“逼”出來的認識,而不是在書齋里“想”出來的理論。不懂得獨立自主,不堅持獨立自主,中國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就還要在黑暗中長久徘徊。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和新的偉大實踐,強調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這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發展道路的思考。不懂得這一點,就不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就不能建構起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這絕非聳人聽聞,而是基于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的理性考量。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歷史必然性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重要論斷指明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路徑在于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一切知識體系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都是特定時代精神的體現和表達,也都銘刻著自己民族、歷史和時代的烙印。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知識體系,在世界文明史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輝。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沖擊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向何處去、中華文化向何處去、中國知識體系向何處去,成為了近代以來中國人無法回避的歷史問題。
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具體到知識體系問題上,就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歷史一再證明,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又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因此,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既要具有現代化的共同特點,又要具有中國特色,簡而言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既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
中國傳統知識體系集中反映了數千年來中國人民的實踐探索和精神面貌,在世界文明史上閃爍著不可替代的光輝。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它已不能滿足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成為歷史必然。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如果只是回過頭去、眼光向內,從傳統中挖掘資源,已無法實現中國知識體系現代轉型的歷史任務。唯一可行的道路是轉過身去、目光向外,從外來資源與現代知識體系中尋求破解之道。回首百年,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知識體系已經初步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構建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容忽視的是,在轉型過程中,中國知識體系缺乏自主性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在不少學科領域,中國學術處于“學徒狀態”,喪失了獨立自主的主體性地位,不能獨立運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而習慣于借助他者的“眼睛”來看自己,以外來學術之是為是、之非為非。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學術成為了外來學術的“中國版本”,只能跟在它們后面亦步亦趨。這樣的知識體系,從形式上看是中國的,實質上則是外來的。金岳霖先生曾經有過“哲學在中國”與“中國的哲學”的區分,認為前者從形式上看似乎是“中國的哲學”,但實質上卻只是“哲學在中國”。進而言之,“哲學在中國”是按照所謂普遍哲學的標準,到中國知識資源中尋找符合其標準的“樣本”或實例,并將其組合起來。由此構建出來的哲學,無疑是缺乏自主性、原創性的哲學,是在精神上不能夠獨立自主的哲學,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哲學”。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當務之急在于走出“學徒狀態”,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鞏固文化主體性,彰顯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唯物史觀基礎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需要上升到哲學歷史觀的高度,沿著唯物史觀開辟的道路繼續前行。學術研究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固然具有自身的規律,但歸根結底服從于時代變遷和社會實踐的規律。任何知識體系,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都是社會實踐在思想觀念領域的反映和表達。學術研究就像一只在空中飛揚的風箏,無論飛得多高、多遠,那根牽引之線都牢牢掌握于社會實踐的手心之中。
馬克思在闡述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時指出:“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馬克思指出了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兩條路徑的區別,前者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后者是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形態。具體到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而言,同樣存在從觀念出發以及從實踐出發的兩條道路。反思之前走過的路,中國學術之所以缺乏主體性、原創性,歸根結底是過多地從觀念和原則出發,以觀念來剪裁實踐,最終削足適履,墜入觀念論的泥潭,沉迷于從概念到概念的圓圈之中無法自拔。正確的道路只能是從實踐出發,以物質實踐來解釋觀念,從思想與時代的互動中建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畢竟,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都能在人的實踐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釋。建構精神上獨立自主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實際,走自己的路。進而言之,中國這塊土地是中國學術須臾不可脫離的力量之源,必須牢牢立足于此,用中國人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這塊土地上生長起來。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我們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這里的實際,是具體的實踐活動,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著力點、著重點。一切刻舟求劍、照貓畫虎、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的做法都是無濟于事的”。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又是把握現實的思想坐標。我們必須以之為基點,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不斷強化主體性和原創性,切實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建構真正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自主知識體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 年 06 月 03 日 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