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會學者合影 朱高磊/攝
11月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承辦,《史學理論研究》編輯部協(xié)辦的“秦漢史研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高文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助理、歷史學院執(zhí)行院長展龍出席。來自全國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0余位學者參加會議。 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科研處處長王煒教授主持。
卜憲群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是秦漢史研究的新陣地。“秦漢史研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既有歷史感又有現(xiàn)代價值的重要命題。秦漢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之一,相關問題需要學者進行深入探討。
高文書(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主編)在致辭中簡要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所設“秦漢史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等專欄的情況,希望與會學者通過此次研討會拓寬視野、交流思想,共同推進秦漢史研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機結(jié)合。
展龍教授認為,秦漢時期是中國帝制時代的開端期,也是中國帝制國家治理體系的確立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秦漢史研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會議主題體現(xiàn)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理論自覺,討論的內(nèi)容涉及地方治理、邊疆治理、文化治理,最后上升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
會議主題發(fā)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袁寶龍教授主持,邀請6位學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心得和學術思考。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師范大學“隨園學者”晉文教授聚焦正史記載中最早的少數(shù)民族翻譯堂邑氏胡奴甘父,探討了其在張騫通西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秦漢史研究室趙凱主任分析了兩漢京師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賈麗英教授對懸泉漢簡中的烏孫紀年簡進行研究解析。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小鋒教授探討了匈奴冒頓單于致書漢高后事件的政治動機與影響。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郭偉濤副教授對顧頡剛的“古史層累造成說”進行了辨析。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符奎副教授通過對內(nèi)蒙古鄂托克旗米蘭壕東漢壁畫墓考察,認為建立在具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上的統(tǒng)一互補的經(jīng)濟模式、政治理想以及實踐活動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

分論壇現(xiàn)場 霍童超/攝
會議設有3個分論壇,35位學者圍繞秦漢簡牘與地方行政、秦漢邊疆治理與民族關系、秦漢思想文化與共同體意識等核心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會議閉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助理張夢晗副教授主持。
《史學理論研究》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徐志民,《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副主編蘇輝,《南都學壇》副主編孔永紅介紹了各自刊物在歷史學專欄建設方面的經(jīng)驗。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博凱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于天宇助理研究員、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高海云副教授匯報了分組討論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孫曉研究員作會議總結(jié)。他指出,此次學術研討會凸顯了秦漢史研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不僅豐富了對秦漢時期歷史內(nèi)涵的闡釋,而且為現(xiàn)代社會治理、民族融合與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刻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副主編、編輯部主任任朝旺教授致閉幕詞。他對各位專家學者的蒞臨表示感謝,向各位專家長期以來對學報尤其是史學版塊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并表示學報將進一步做好學術服務工作,與廣大學者共擔學術使命,共建“學術共同體”。
文章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 ,作者學報編輯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