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文:多維度推動新時代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思政課建設工作專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宏觀上怎么把握、中觀上怎么謀劃、微觀上怎么實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值得深入學習和思考。
新時代思政教育,宏觀上怎么把握?
應從戰略自覺和戰略自信兩方面,深刻認識辦好思政課不僅是一項教學任務,更是一項政治任務。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思政課建設的極端重要性,不斷增強辦好思政課的戰略自覺。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不斷增強理直氣壯辦好思政課的戰略自信。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這是對思政課建設重要作用的最新表述。應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兩個“大局”來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此句論述——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看,新時代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同世界的聯系更趨緊密、相互影響更趨深刻。這就要求新時代思政課必須引領學生樹立世界眼光、把握國際大勢。引領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來看,目前我們國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而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這要求我們開展思政課建設,必須站在黨和國家的事業是否后繼有人的高度去著手。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發展環境上,當前思政課建設的內環境和外環境、軟環境和硬環境實現全局性、根本性優化;教學生態上,思政課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建設生態已實現全局性、根本性優化;教材體系上,面向不同對象、輻射各個學段、涵蓋多種載體,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相統一的教材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教學體系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互支撐的教學體系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教師體系上,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體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
新時代思政教育,中觀上怎么謀劃?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關鍵問題上亮底牌、點要害、提要求、作部署,實現了思政課建設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和突破。應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構建新時代思政課體系四梁八柱的強大思想武器。
如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思政課必須辦好,特別是把教材編好、建設好隊伍,把課講好。從教材、教學、教師三方面明確思政課的建設重點。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思政課建設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由此開始了課程思政的跨越式發展;2019年3月18日召開了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個要”的要求,對思政課教學提出了“八個統一”的要求;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首次提出“大思政課”的重要論斷。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思政課建設發表重要講話。
新時代思政教育,微觀上怎么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從內容支撐、發展方式、教師隊伍等方面明確了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路線圖和任務書。其中有三點值得特別關注: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學術講政治作為思政課的核心競爭力。思政課不是普通的課程,是黨的理論武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講道理,要求“內容為王”。目前國內思政課更多注重教學藝術、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和應用,寄希望于利用新媒體或“講段子”等手段迎合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研究不夠,對“用學術講政治”的實踐不夠,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通病。必須加強教學內容的研究,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深化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并將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到思政課教學中,實現用學術講政治。做到這一點必須探索“科教深度融合”的思政課模式。“科”代表的是用學術的內容、學術的框架、學術的思維來支撐思政課教學;“教”代表的是以高超的講課藝術吸引、親近、教育學生。“融合”是理念與途徑,“深度”體現的是課程、教材、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全方面、全領域、全層次的融合。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教育教學創新作為辦好思政課的重要著力點。思政課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既有統一要求,更需要守正創新。一方面,加強課程體系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為引領,遵循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標準,打造思政金課。另一方面,加強教學體系創新。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聯系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積極探索案例教學法、專題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對話式教學法、虛擬實踐教學法等,講方法、講藝術、講策略,讓“有意義”的事情更加“有意思”,以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社會大課堂作為提升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和親和力的重要拓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關鍵詞,一是“拓展”,就是讓課堂走出教室,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思政課不局限在教室內,校園內外處處都成為生動的課堂。二是“體驗”,就是讓理論走出教材,讓理論變得鮮活生動,讓學生可感、可見,可以觸摸得到。三是“融合”。推動思政課與日常思政工作形成良性互動。發揮好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日常管理的育人功能,鞏固和強化課堂教育成果,以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推動學生的認知認同。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校長)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4年09月03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