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2022-2023學年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名錄》。經過嚴格選拔和評審,全國僅有100名學生入選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代表名錄。我校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陳智睿上榜名錄。這也是我校學子連續三年上榜該名錄。

(節選)
人物介紹

陳智睿,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漢族,中共黨員。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京東獎學金;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中國傳媒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獲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三等獎、中國新聞科技工作者聯合會新聞科技優秀論文二等獎。關注學術與實踐前沿,圍繞新媒體與智能傳播開展研究,發表在SSCI、SCI、CSSCI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參與ICA、IAMCR等國際學術頂級會議并進行成果展示,參與組織與策劃2023年中國新媒體藍皮書發布會。
快問快答
01有沒有一些高效學習的經驗或者好的學習習慣分享給大家?
陳智睿:自學能力在我看來非常重要且實用。一方面,設定學習目標和制定學習計劃是很有用的,把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可以減少拖延,如果想快速入門某項研究技術,我就會采取這種策略。另一方面,多看多問始終是高效學習的不二法門,我一直提倡主動學習,通過提問、討論和實踐來加深理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此外,邊學邊做是戰勝拖延與畏難情緒的關鍵。萬事開頭難,學習某項新知識的難點很多時候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剛開始的那個階段。我比較喜歡在學習的過程中設定目標,如為了學習某種研究方法,我會直接開始一篇論文的寫作任務,在此過程中逐漸掌握方法。
02在論文寫作和學術研究方面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嗎?
陳智睿:問題導向是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點。論文寫作的重中之重是廣泛閱讀相關領域的文獻,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為論文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發現與洞察,找到當前并未得到深入探索的研究問題。我認為,這類問題通常具備高站位、趣味性、關懷性等特點。尋求合作是產生新觀點的好途徑。與同儕交流想法,尋求合作,不僅可以獲得新的視角,還可以提高研究的質量與影響力,這也是初步建立自身學術網絡的有益嘗試途徑。論文寫作是一個不斷修改和完善的過程,不要害怕批評和反饋,每一次修改都是提高論文質量的關鍵。
03平時是怎樣協調生活和學習工作之間關系的呢?
陳智睿:時間規劃能夠幫助我們減少生活與學習不協調的失序感。對于大量事情堆在一起的情況,首先需要確定任務的優先級,優先完成最重要或最緊急的任務,這確實比較考驗我們對于學習與工作的規劃能力。我也會努力維持健康的生活狀態,這包括飲食、睡眠和運動的方方面面,這有助于維持我們良好的心態和保持良好的學習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計劃并不能那么完整地執行,這就需要在確定計劃時留足冗余度,也不用那么關心計劃中細枝末節的事情。
04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迷茫和挫折是如何克服的?
陳智睿:多找老師和同學談心能夠解決我大部分情緒問題,同樣也能破除當下所遇到的大部分“迷霧”。對我來說,我不希望我長期處于“孤島”的狀態,封閉的學習生活狀態往往容易讓我陷入困難的惡性循環。我建議大家也可以多找老師同學聊聊學習和生活,很多困難會在交談的過程中得到妥善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希望廣大社科學子
從榜樣中汲取成長力量
樹立報國理想,矢志愛國奮斗
刻苦鉆研學習,攀登社科高峰
努力成長為
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有本領
具有為國奉獻精神的高層次人才
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
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供稿:社科大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