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國際高峰論壇在穗舉行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通訊員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記者李永杰 通訊員呂星卓)10月28日,由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黃埔高等研究院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協辦的“中國式現代化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國際高峰論壇在廣州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南開大學終身教授,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王偉光出席論壇并作學術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校長張政文,南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靖,廣州市黃埔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梅聲洪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波主持,來自國內外的近20位著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并進行主旨發言。
全面準確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張政文在致辭中指出,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以中國特色為引領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具有中國氣派,更具有世界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作為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的重要堡壘,將進一步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闡釋高地,持續推動國際高峰論壇發展。
李靖在致辭中表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是兩校強強聯手進行學理化闡釋的高端研究平臺,前期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次國際高峰論壇的召開又是一個顯著的里程碑。新時代新征程,未來將繼續不遺余力推動平臺建設發展,繁榮中國學術、傳播中國思想、彰顯擔當作為。
梅聲洪在致辭中強調,本次國際高峰論壇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是黃埔區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的一件大事,也是必將載入黃埔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未來合作發展史冊的一個重要時刻,并代表黃埔區委區政府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
王偉光作了題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解答的時代之問》的學術報告。王偉光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成果,要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和形成、理論內涵和實質要義、現實和歷史等維度對其進行全面、準確、深刻地把握。王偉光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長期發展積累的中華文明的最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百年奮斗的必然產物,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和歷史進步,是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初心使命的理想實現,是人類共產主義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階段性文明新形態。王偉光強調,以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做好中國式現代化大文章,就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最佳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共性與特色
主旨發言環節,來自國內外的近20位著名專家學者從多角度、多方位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道理、學理、哲理,充分肯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與大國擔當。
張政文認為,在強國復興的新征程上,應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積極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進文藝理論教材、進文藝理論課堂、進文藝理論學者教師學生頭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文化思想鑄魂育人。要學好用好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不斷開創新時代文藝理論建設工作新局面,為中國式現代化精神文明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條件。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央視評論員莫天安表示,人工通用智能(AGI)技術的突破會顯著改變世界社會經濟格局,審慎地開發、實施和治理這種變革性技術需要一個創新的治理模型,而且要將其固定在倫理和公平分配收益的基礎上。中國憑借社會主義和現代治理的獨特融合,將成為在這個復雜局面中起到引領作用的引人注目的典范。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為代表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國家建設和世界構建背景下理論與實踐之間持續辯證關系的產物,已成為中國對世界文明作出貢獻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趙劍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和基本觀點,要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要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之上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中的運用與創新,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共性與特色。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全過程,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阿塞拜疆語教研室主任、“一帶一路”青年漢學家聯盟主席阿格申·阿利耶夫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要加強中外學術交流、教育交流、文化交流,發揮中外各領域專家的作用,特別是要通過傳播中國經典著作來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故事,習近平主席倡議實施的“亞洲經典著作互譯項目”已實質性推動亞洲47國的文化互譯和文明互鑒,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打造世界文明交流的新高地,推動多元化文化交流與互鑒。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波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文明交流互鑒,需要教育國際化作為重要支撐,切實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重要舉措。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扎實推進最新創新理論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特別是在致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大勢下,強起來的中國需要形成同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向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模式新思維
教育部長江學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夏瑩認為,可嘗試通過將對人的現實關切注入到特定的經濟規律的分析和研究當中,探索如何讓“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并存,追蹤并分析全球新資本形態的發展特質并彰顯新資本形態的內在矛盾,探尋走出資本邏輯的現實可行性道路,構筑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其上重構的與之相關的法、道德與文化等諸要素將從根本上豐富“中國式現代化”邏輯,進而產生原生文化形態。
國務院馬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南開大學原副校長、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新生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民族跨越百年的追求。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大多數國家要么是全盤西化,要么是走向文化民族主義道路。只有中國這樣擁有悠久文明的大國才有自信、有可能去探索如何通過激活自己傳統的民族文化去建設一個不同于西方的現代文化,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夠科學認識和理解現代社會、能夠破除西方現代性的迷霧,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與馬克思主義這一魂脈相結合才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崔唯航指出,歷史唯物主義擁有具體化的原則和維度,而不是脫離實際意義的抽象的歷史哲學理論,要深刻把握唯物史觀的具體性的原則,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來進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不僅僅是可愛和可信,更是可用,能夠運用到具體實踐中。正是不斷深入把握住了唯物史觀的具體性原則,“第一個結合”才得以提出,才能在新時代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站在解決古今中西問題的高度提出“第二個結合”。
蒙古國一帶一路共同研究中心主任朝倫愛登表示,中國是一個堅持和實施長期穩定政策的國家,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思想,是基于中國歷代領導人所提出的發展政策與思路,在新時代背景下,經過總結升華后提出的。中國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路徑是當前世界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強調中國特色、以人民為中心、高質量發展,更積極推動國際合作,特別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大型國際性項目,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新的思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高文書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口是現代化建設最基本的支撐。我們要深刻認識人口變化新形勢,科學把握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意義,以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口支撐。
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國務院馬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進平指出,從文化視角來看待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式和現代化相互交融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中國式所具有的文化內涵,高度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生成的文化生命體。現代化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則表現為理性化、標準化、普世性。馬克思主義一方面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同時也是現代文明的解藥,在現代性之內,又能超越現代性,對現代性進行批判,具體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展。
俄羅斯科學院普力馬科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科研副所長、亞太研究中心主任А. В. 洛馬諾夫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展示了現代化的另一個方向,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新的道路選擇,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開拓社會制度的中國化模式。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發展結果,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奮斗經驗的凝結。要讓外國學者、外國民眾全面、準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內容,一定要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演變。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王生升認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運動形式與國家經濟治理之間的相互關系,給中國的國家經濟治理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相對于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在傳統的經濟、政治、法律和文化之外,黨的領導構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彈性結構超越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因為有黨的領導,才能引領全體人民以整體的方式、以集體的方式能動地認識和運用規律,才能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所研究員Б. П. 古西列托夫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它是社會主義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的。不同于西方現代化僅僅強調創造物質財富,中國式現代化試圖將日益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文化道德層面結合起來,并且力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從未試圖將自己的模式強加給其他國家。中國的模式已經證明,現代化可以通過和平方式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可以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探索自己現代化道路的指南。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維國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首次將中國式現代化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明確為“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態的現代表達,是馬克思主義精神形態的中國表達,是資本主義精神形態的超越表達,是理性的而非盲目的、是自由的而非受限的、是人民的而非個體的、是聚合的而非無序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