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7月16日-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巨豐金融研究院聯合承辦,北京巨豐金控科技有限公司、一克納米(新經濟學家)、GF60(綠色金融60人論壇)協辦的宏觀形勢論壇(2022年夏季年會)在京舉行。新華社、人民網、經濟日報、證券時報、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網、封面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本次會議。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在全體大會三“新經濟學家·宏觀力論壇”上做了開幕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在宏觀形勢論壇(2022年夏季年會)全體大會三“新經濟學家·宏觀力論壇”上做開幕演講(圖/巨豐財經)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很高興受邀參加2022宏觀形勢論壇。我就當下中國經濟的運行狀況與大家一起交流思想,討論問題。
總結上半年經濟運行狀況的關鍵詞是 “超預期” 。對于 “超預期” 的現狀可以分別三個階段進行解讀:
第一階段是一月至三月中上旬。各方面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國民經濟運行呈現出恢復向好的態勢 ,為實現一季度GDP增長4.8%的平穩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如果說這一階段存在超預期變化,那么,這種超預期變化總體上好于預期。
第二階段是三月下旬至五月中旬。 由于疫情反復掣肘,從數據上來看,這個階段的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規模、物流運輸等部分經濟指標顯著走低,生產經營活動收到沖擊,工業鏈和產業鏈循環受阻,居民消費萎靡,經濟下行壓力驟然加大。這一期間的經濟運行大大低于預期發展,因此,這種“超預期”變化是向下偏離了預期的狀態。
第三階段是五月下旬至今。 隨著復工復產的穩步推進,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出邊際改善的態勢。 盡管經濟運行仍低于預期,但已經開始呈現觸底反彈的狀態,已經步入企穩回升的軌道。
那么,分析這三個不同階段區間中國經濟的現狀,究竟哪個階段能夠揭示中國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和趨勢?這就要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底色加以分析和判斷。 在我看來,一月至三月中上旬的第一階段最能夠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底色。 主要原因在于,這個階段的“超預期”發展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奇跡的延續。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態勢,也更體現出中國經濟運行的真實樣態。由此來看,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趨勢依舊沒有動搖。之所以在第二階段出現反向“超預期”的情況,有兩個主要因素,其一是復雜演變的國際局勢,其二是跌宕反復的疫情沖擊。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第三階段主要經濟指標立刻改善邊際改善、修復向好。 足以體現出中國經濟依然具有強大的韌性。
倘若沒有烏克蘭危機所引發的國際局勢的突變,倘若沒有新冠疫情的跌宕反復,中國經濟肯定會延續一季度那樣一種好于預期的運行態勢,肯定會在正常軌道上運行,也肯定會延續改革開放40年來快速發展的這樣一種態勢。將第一階段和后兩個區間做比較,前者的基因是深藏于國民經濟集體之中,是內生于國民經濟系統諸方面的綜合反應,而后者則來自外部的影響,是各種游離于國民經濟系統外因素沖擊的結果。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確定無疑的答案: 第一階段的“超預期”變化最能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底色。 換句話說, 這幅畫像最像中國經濟,最能刻畫中國經濟。 這意味著,即便在今年的上半年經濟運行當中呈現了一系列由超預期因素所引致的超預期變化,我們還是要說中國經濟發展長期穩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趨勢沒有變。這是一個基本的觀察點。

全體大會三
中國經濟之所以存在這般的發展底色,具有其特殊性,需要跳出經濟層面從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的廣闊視野當中去深入地挖掘,從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去尋找源頭活水。
第一,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是中國人民的特質。 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攻堅克難、勇毅前行、衰而能興的精神品質和文化基因。歷史與現實,特別是過去三年來搏擊世紀疫情期間的經歷,都表明,只要留有一線生存的空間,只要存在一線發展的希望,我們中國人就會迸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和超強的創造能力。就會抓住一切機會,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拓展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第二,人民對于物質生活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具有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在某種意義上,相對于目標,我們更重視方向。最典型的是,我們中國人從事各種生產經營活動,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干,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這一代人干,而且為下一代干,為子孫萬代干,這種可以堪稱出自本能的不竭動力和源泉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系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獨有的特質。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第三,我國已經擁有不容小覷的1.58億戶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并不等于微觀經濟主體。 在經濟學中,微觀經濟主體既包括市場主體,也包括家庭和個人,也就是消費者。市場主體除了企業之外,還包括了非法人在內的一系列的經濟實體,覆蓋了參與GDP創造的所有經濟單元,以及國民經濟的主動脈和毛細血管。這個龐大的群體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市場化的洗禮和熏陶,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之所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如此規模的市場主體。
第四,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 ,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去年突破百萬億元大關,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總值超過1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我國的發展潛力依然十分巨大。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所產生的需求是持久的,是全面的,我國不僅擁有世界第一的超大規模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在持續、快速擴張之中。城鎮化布局的潛力巨大,擁有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的較大的空間。
第六,我國仍然擁有深化改革的巨大紅利。 全面深化改革,多點突破,科技創新亮點頻出,若干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這些都為加快新舊動能的轉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調整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經濟發展的動力、活力得以充分地激發和釋放。
第七,我國已經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既遵循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又立足國情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沿著這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下去,中國經濟一定能披荊斬棘、續寫快速發展的奇跡。
最為重要的是,我國有強大的制度優勢。 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凝聚民心,集中力量辦大事,具有無可比擬的顯著優勢。既能夠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很好結合起來,使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都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又能夠把全國人民的力量都團結起來,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形成戰勝一切風險困難的強大動力。
基于以上八個方面的內容,成就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穩定向好的基本底色。同時,這意味著 中國經濟發展長期穩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趨勢并未改變。
當前,中國經濟的確壓力疊加,穩增長難度增大,穩就業形勢嚴峻,穩物價的壓力上升,面對這一切困難挑戰,我們既要看到短期臨時的超預期因素的影響,從而爬坡過坎,從容應對,但同時要看到長期局勢和基本面,從而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盡管今年下半年中國的經濟運行仍然具有相當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但從上半年的經濟運行的軌跡來看可以講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隨著疫情沖擊減退,防疫舉措更加精準,一攬子穩經濟措施逐步落地,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面推進,中國經濟已經總體上進入到快速的重啟階段,只要照著這個勢頭走下去,經濟運行一定能夠重回合理的區間。
通過圍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而深化改革,努力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讓市場主體盡快地、及時地服下量足、質優的定心丸。
面對超出預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更為嚴峻復雜的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今年的經濟發展目標顯然要付出更大、更艱苦的努力, 眼下的當務之急是抓住窗口和關鍵節點,聚焦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而統籌好宏觀穩定這一稀缺而寶貴的資源。 通過奮力挖掘前進不斷地拉近潛在經濟和現實經濟之間的距離,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底色、底氣全面轉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能力。
最后,我想一句話來結束這一個開幕演講,那就是, 對于中國經濟下半年以及未來一個時期的表現,我們應當抱有充分的信心。
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